审讯室内,烛火跳动,光影在墙壁上肆意舞动,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揭开真相的审讯而躁动不安。李隆基端坐在主位,目光冷峻地注视着赵铭。王正则站在一旁,眼神如鹰隼般锐利,时刻观察着赵铭的一举一动。
“赵铭,你可知罪?你策划刺杀圣上,此乃大逆不道之举,罪该万死!”李隆基的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审讯室,充满了威严与愤怒。
赵铭“扑通”一声跪地,连连磕头,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“砰砰”的声响。“殿下饶命啊!微臣也是被逼无奈,受人指使才犯下这等弥天大罪!”赵铭声泪俱下,脸上满是悔恨之色。
李隆基眉头紧皱,追问道:“受何人指使?你若如实招来,或许还能从轻发落,否则,休怪本殿下无情!”
赵铭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犹豫。他深知,一旦说出幕后主使,自己或许还有一线生机,但也可能彻底得罪那位权势滔天的人物,后果同样不堪设想。然而,想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残酷刑罚,以及株连九族的可怕后果,他最终还是咬了咬牙,开口道:“殿下,指使微臣的正是李显殿下。微臣一直升迁缓慢,在兵部多年,始终不得重用。李显殿下得知微臣的困境后,便派人前来笼络,许下高官厚禄,承诺只要微臣助他除去圣上,日后必定让微臣飞黄腾达。微臣一时鬼迷心窍,才……”
听到这个答案,李隆基与王正皆是心头一震。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瞬间在他们心中炸开,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。李显身为皇室宗亲,竟为了皇位,不惜策划刺杀皇帝,其心可诛。
“你说的可是实话?可有证据?”李隆基目光如炬,紧紧盯着赵铭,生怕错过他的任何一个表情。
赵铭连忙说道:“殿下,微臣所言句句属实。李显殿下曾派人送来书信,与微臣商讨刺杀事宜,书信就藏在微臣书房的暗格里。”
李隆基立刻命人前往赵铭府邸,按照他所说的位置寻找书信。不多时,前去的人便带回了那封书信。李隆基展开书信,只见上面言辞隐晦,但却明确指示了刺杀的时间、地点以及大致计划,落款处虽无李显的名字,但种种迹象表明,这封信正是出自李显之手。
“好一个李显!竟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!”李隆基怒不可遏,将书信重重地拍在桌子上。他深知,这个消息一旦公开,必将在朝堂上掀起一场轩然大波,整个大唐的局势都将因此而改变。
“王少卿,此事关系重大,立刻将此事禀明圣上,同时严守消息,不可走漏半点风声,以免打草惊蛇。”李隆基对王正说道。王正领命,迅速进宫向李旦奏明一切。
李旦听闻这个消息后,龙颜大怒,气得浑身发抖。“李显这逆子,竟敢如此胆大妄为!朕对他不薄,他为何要做出这等弑君篡位之事?”李旦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,对李显的所作所为痛心疾首。
然而,李旦也深知此事的严重性。李显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势力,若处理不当,极有可能引发朝廷内乱。他强压怒火,对王正说道:“此事暂且保密,容朕好好思量如何处置。你与隆基继续暗中调查,收集更多证据,切不可让李显有所察觉。”
王正领命而去。而此时的京城,表面上依旧繁华热闹,百姓们照常生活,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,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。李隆基与王正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,他们必须在暗中小心翼翼地推进调查,等待合适的时机,一举揭露李显的阴谋,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。这个消息,也为后续局势的发展埋下了关键的伏笔,所有人都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权力斗争之中,而大唐的命运,也将因此而改变。